砥砺脱贫攻坚 真情奉献显担当
来源: | 作者:抚州市工商联 | 发布时间: 2021-01-24 | 150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 

 

金溪素有“象山故里、江南书乡、华夏香都”之称,在这里,有这样一位农民企业家,他致富不忘本,建设扶贫基地、完善村庄设施、资助贫困学生、关爱孤寡老人,以一名农民儿子的淳朴深情和企业家的责任担当,数十年如一日,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,帮助乡亲致富奔小康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。他,就是陈卫良。

创业有成报桑梓

“只有受过穷才能真正体会贫困的滋味”。每当有人赞誉陈卫良无私奉献,尽最大努力帮助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时候,他总是说,“家乡美、乡亲富,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”。

1978年,年仅十四岁的陈卫良便告别家乡,外出学徒做木工,三年后,学艺有成的他投身商海,先后从事木材经营、物流运输、房产开发等多个行业,通过努力拼搏、艰苦创业,创办金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、金锋物流园、金盾香料厂等企业,直接带来数千个就业岗位,从一个土生土长的“农民娃”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优秀民营企业家。

饮水思源,创业成功后的陈卫良始终没有忘记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,累计捐助各类公益慈善资金超过450万元,涉及学校教育、新农村建设、文体事业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诸多方面。在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,他带头捐赠了价值16.9万元的防控物资,捐赠口罩10万多个,同时又动员所在的商会捐款11.2万元,捐赠口罩4万个,共同抗击疫情……他的善行义举和无私奉献事迹不胜枚举。

真帮实带促增收

陆坊乡是一个传统农业种植乡镇,产业单一,群众收入普遍较低。作为从农村走出的农民企业家陈卫良深知,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,必须在产业发展上出实招、见实效。

为尽快让贫困群众的“钱袋子”鼓起来,让家乡父老的日子好起来,陈卫良立足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域特色,建成了“万花道”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,项目以“珍稀优质苗木种植”为核心,来满足新时代的城市美化、秀美乡村建设、高速沿线、高铁沿线彩化美化的需求;以“景观花海”为看点,拉动观光旅游产业发展;涵盖众多业态,融观赏性和体验性于一体。

为让贫困群众享受更多的产业发展红利,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,陈卫良积极推行“企业+基地+合作社+贫困户”产业扶贫模式,让农户和贫困户与企业、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形成“同进退、共患难”的利益共同体。他们免费为农户提供栽植幼苗和技术指导,农户种植的花卉苗木再由基地统一定向回收,收益按比例与农户分成,参与种植的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.2万元以上。此外,基地繁忙时期,都会请村民前来帮忙干活,按天结算工资,这也成为周边贫困群众增收的另一途径。目前,该基地已经吸纳了300至400名周边村民参与花卉种植及务工,真正实现了“种一片花海、美一带乡村、富一方百姓”。

志智双扶添动力

陈卫良的创业经历使自己更加深刻体会到,实现脱贫致富的小康梦,教育是基础,必须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,绝不能让家乡的孩子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。

陈卫良始终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、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回报家乡的头号工程。2011年,他捐赠的第一笔资金即在教育,40万元全部用于左坊镇彭家小学教师宿舍及教学楼建设。之后的十年中,教育事业始终是他资助的重中之重,从教学楼建设到教师宿舍改造,从课桌设备购置到校园围墙修建,从资助贫困学生到奖励高考学子,甚至学校召开的体育运动会,他都不遗余力。据不完全统计,整整十年,他对家乡教育事业投入超过200多万元,在他的帮助下,50余名贫困学生得以重返校园,完成学业,用知识改变命运。在“万花道”产业扶贫基地,对1000余名有种植意愿的群众进行了免费的技能培训,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,让乡亲们有尊严地脱贫致富。
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陈卫良的付出,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,但他仍在一步一个脚印,艰苦奋斗,无私奉献,带领广大贫困群众用行动和实绩书写脱贫攻坚华丽篇章。